立冬節氣介紹 立冬節氣的特點和風俗
作者:chunzhi 發布時間:2022-11-05立冬節氣介紹 立冬節氣的特點和風俗
二十四節氣立冬介紹
立,建始也,表示冬季自此開始。冬是終了的意思,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,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。
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1月7-8日之間,即太陽位于黃經225°。此時,地球位于赤緯-16°19',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°47'。立冬過后,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,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。中國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,立冬期間,有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。
立冬前后,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。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,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。中國江淮地區的“三秋”已接近尾聲,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,趕緊移栽油菜,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。另外,立冬后空氣一般漸趨干燥,土壤含水較少,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。
立冬特點介紹氣溫下降變化明顯
隨著冷空氣的加強,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。北方的降溫,人們習以為常。從10月下旬開始,先后供暖,人們好在還有一個避寒之地。而對于此時處在深秋“小陽春”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,平均氣溫一般為12℃至15℃。
綿雨已結束,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,有時不到一天時間,降溫可接近8-10℃,甚至更多。但畢竟大風過后,陽光照耀,冷氣團很快變性,氣溫回升較快。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,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。
此時,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,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,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,并在11月底陸續入冬。
熱帶氣旋,強弩之末
根據統計,平均每年11月份有2-3個熱帶氣旋生成。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氣旋,還有可能發展到臺風強度。近55年中,11月份有11個熱帶氣旋在我國沿海登陸,登陸地點主要在臺灣、廣東和海南。如果這一年年中緯度盛行緯向環流,熱帶氣旋比較活躍,如果中緯度盛行經向環流,也就是冷空氣強,不容易有臺風。
入冬深秋易有霜霧
正常年份的11月,北起秦嶺、黃淮西部和南部,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出現初霜。偏冷的年份,11月中旬,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。
11月的北方,隨著冷空氣的前鋒移出本地,鋒后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,如果沒有后續的冷空氣補充,幾天之后,溫度雖回升了,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。
特別是大城市,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結合凝結后,形成煙霧或是濃霧,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交通運行。在我國西南、江南,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,如果早晨氣溫偏低,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。
立冬節氣習俗吃餃子
立冬節氣,有秋收冬藏的含義,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,勞動了一年的人們,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,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。有句諺語“立冬補冬,補嘴空”就是的比喻。
在我國南方,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,在臺灣立冬這一天,街頭的‘羊肉爐’、‘姜母鴨’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。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、四物雞來補充能量。
在我國北方,特別是北京、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。為什么立冬吃餃子?因為餃子是來源于“交子之時”的說法。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,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,故“交”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,F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,立冬之日,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